《今週刊》585期:贏家的修煉~克服投資心魔富一生
贏家的修煉
克服投資心魔富一生
台股轉強,人氣回籠,過去半年的股災惡夢看似遠去。
然而,學者專家此時卻提醒投資人,必須細細回想這場股災。
因為,所有被人性心理所引導而成錯誤決策,必然都在股災現形,
看見了,未來才能避得開。股災很痛苦,重新回想更殘忍,
但這卻是投資進化的必經之路,一場從輸家變贏家的必要修煉。
■撰文.今週刊.楊紹華
出去買午餐的時候,張貴智嚇了一跳:「哇!今天人氣有夠旺。」
張貴智是金鼎證券祕書室主任,辦公室位在台北市敦化南路東帝士大樓地下一樓,進出都得經過金鼎證券總部的營業廳。二月二十五日這天,他估計,營業廳的人潮至少比過去幾個月多出三到四成。
農曆年後外資匯入,台幣升值,帶動一波台股強勢反彈行情。整個二月不過只有十四個交易日,台股卻有高達一一%的漲幅,單日成交量也從一月底的千億元,快速攀升到一千七百億元左右水準。價量齊揚的表現充分說明:投資人回來了!
張貴智形容,號子裡的氣氛好像在開派對,一群一群的人聚在一起,或站或坐,或交頭接耳,或高談闊論,眼裡倒映著紅通通的螢幕報價,嘴上談的都是潛力飆股和選後大行情。
營業廳的場景彷彿就是股市眾生的一方縮影。行情走空,營業廳裡的人都不見了,不聽股價不看走勢,不願接受精神折磨;若是一旦行情轉強,人們就忽然顯得精神奕奕、自信滿滿。這或許是人之常情的心理反應,然而,在行為財務學專家的眼裡,這些人之常情的心理反應,卻是造成多數人陷入投資失敗命運的惡性基因。
「心理狀態影響投資行為,投資失敗的原因,九○%以上是來自於『人之常情』的心理!」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也是國內行為財務學的權威學者郭敏華說。
二月二十九日收盤後,台股周線連三紅,量能逐周擴增,搭配外資回流、台幣升值,以及各界預期總統選後對中國政策開放行情,顯然,這是再度踏入股市的好時機。
然而,郭敏華也提醒投資人,與其急躁入市,不如先回頭想想過去半年來股災期間的操作策略與投資行為,「從頭到尾仔仔細細地想過一輪,揪出那個曾經讓你遭受股災重擊的心理問題,這個過程,對於你的投資功力將有極大幫助。」
如果你已走出股災,恭喜你!如果你正打算重回股市,可以,時機不差,但也請你學會股災期間所給你的一堂課,這堂課的重點非關行情判斷的正確或失誤,而是關於所有投資行為的基本核心——投資心理學。或許不能讓你買到飆股短期致富,但絕對是在投資長路上能夠助你趨吉避凶的必修學分。
■心魔一:驕傲╱對自己判斷太自信,導致隨便投資
「一定要從股災之前開始回想嗎?」廖太太怯怯地問,因為她簡直不敢多想,半年前,她的手上還有千萬元以上現金。
說起廖太太的股海浮沉,真可用大起大落來形容。她曾經把老公留下來的兩千萬元退休老本,玩到只剩兩百多萬元。「後來遇到一位中實戶,才又賺回一千多萬元。可惜,這位中實戶在去年八月說他不玩了。」
沒有達人老師帶進帶出,廖太太卻也閒不下來,「過去一年多來的經驗告訴我,買股票賺錢是很容易的事啊!」她要自己找明牌,每天一回到家就打開電視,轉到八十台以後的投顧老師節目,「每台都看,覺得這樣才能一網打盡『有人在顧』的股票。」聽一檔、買一檔,雖然也有少數個股小賺出場,但多數持股卻是嚴重套牢,半年下來賠掉八百多萬元。
股市名家李挺生分析,廖太太的第一個問題,也是多數投資大眾的通病,「隨便買,這是一切錯誤的開始。」他表示,隨便買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人云亦云,聽到明牌就搶進;另一種是衝動行事,看到指數上漲,就急著隨手挑一檔股票一賭運氣。無論是哪一種,都是在你不熟悉這檔股票的情況之下買進的。
因為不熟悉,所以不知道這檔股票接下來的漲或跌究竟是否合理:跌下來是市場錯殺嗎?漲上去是反映基本面或者純屬運氣?無從判斷,於是也就無法掌握停利或停損的適當時機,「簡單地說,當你隨便買之後,對於出場時機的掌握,就只能憑感覺、用猜的。」
李挺生口中的隨便買,其實頗為貼近投資心理學所討論的「過度自信」效應。美國著名財經學家,同時也是《投資心理學》一書的作者約翰.納夫辛格就表示:「人們總會有一種幻覺,認為自己所買的股票一定會強過其他股票。於是造成過度投資,或者過度承擔風險的結果。」
過度自信的心態屬於人之常情。換言之,多數人恐怕都有這樣的問題:容易相信自己的預測,然後,隨便買。
■心魔二:不服輸╱害怕認輸的心態,造成出盈保虧
不幸的,李挺生說中了廖太太的命運。由於無法掌握適當的出場策略,只能憑感覺操作,因此她又一步步地踏進了第二個人性陷阱。
「一個月前,我終於沒錢再買股票了,想說賣出一點套牢的股票換現金,把記載股票交易的小本子拿出來,算了一下,這才發現手中的套牢股票,竟然多達五十檔。」五十檔套牢股票?她說,當時一度懷疑自己有沒有看錯。
郭敏華解讀,廖太太的第二個錯誤是「出盈保虧」,把小賺的股票都賣掉,而不願處理已經套牢的部位;漸漸的,滿手套牢,心理壓力愈來愈大,也愈來愈不可能理性因應盤勢變化。
「這種行為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基本人性,人都喜歡追求自尊,討厭承認失敗,賣掉小賺股票實現獲利,能讓人感到快慰;而賣掉賠錢的股票等於承認自己投資失敗,基於人性,多數人會儘量避免。」郭敏華強調,這就是投資心理學所謂的「處分效應」。
根據世新大學針對國內股市投資人的一項調查,大約有五六%的投資人在決定賣出持股時,會優先考慮賣掉賺錢的股票。而在世新大學的另一個調查當中則指出,投資人若回頭自我檢討投資失敗的主要原因,有四五%的受訪者承認,是因為沒有做好停損動作。兩項數據說明,出盈保虧的處分效應是常見的人性心理,同時,也是投資績效的恐怖殺手。
出盈保虧是錯誤的選擇,但是更致命的重傷害,來自於「攤平」的心態。
陳媽媽是一位針灸師,在台北市萬華地區開業多年,如果是在平日上午掛號的客人,大概都知道診間的電視永遠鎖定股市頻道。「有些客人看我在玩股票,就開始報明牌。其中一位客人總是很準,應該說,過去都很準。」
去年年初開始,陳媽媽跟著客人的明牌買股票,嘗到不少甜頭,「就那一次,他叫我買一檔叫作原相的股票,還說是最後上車機會,股價將會飆漲。」她清楚記得,那一天是七月十日,原相股價的最高點,「我插完針就立刻打電話下單,買了兩張,買在五六五元。」
■心魔三:活在過去╱考慮過去的成本,才會選擇攤平
隔日,原相股價向下急跌,陳媽媽沒有多想,決定再加碼兩張,「好像被催眠一樣,沒有想到會跌,只想到這樣可以降低成本,一旦飆漲,回本的速度更快。」她說出她的加碼邏輯,依循這個邏輯,原相一路下跌,她則一路攤平,不到兩週時間,手中已有二十張原相持股,平均成本五一○元。
結果,原相股價最低跌到一四○元左右。一月下旬,陳媽媽終於受不了資金壓力,而開始陸續停損出場。「每張大約賠掉三十五萬元,二十張,總共差不多賠了七百萬元。可惡的是,那個報牌的傢伙再也沒有來過了。」她憤憤地說。
世新大學做過這樣一個問卷調查:若你決定買進一檔個股,但在下單之前忽然看到這檔個股的負面消息,你會怎麼做?約有四九%的受訪者表示會暫緩下單。不過,如果是在「已經買進」這檔個股之後才看到負面消息,超過九成的受訪者卻都表示不會將持股賣出。
只因為「已經買進」,持股意願就立刻提高,這就是投資心理學中所謂的「沉沒成本效應」:當下的決策判斷,會受到已經付出的成本所影響。
這種心態反映在投資行為上,最明顯的就是攤平。郭敏華認為,賠錢的股票並非不能加碼買進,但買進的理由必須是「現在這個價位更值得買」,而不是「這樣一來,我的成本就降低許多」。這是兩種思考邏輯,一種是分析未來,一種是受困於過去。「走出過去的框框,才能看到新的可能。」郭敏華說。
■心魔四:鴕鳥╱不能正視危機,讓你錯失反攻良機
若能擺脫股災期間的陰影,關注未來,那麼,在二月以來的台股強勢反彈當中,投資人不難獲得可觀利潤。
可惜,從融資餘額的變化狀況來看,多數散戶似乎沒有抓準這一波的台幣升值行情。根據交易所資料,一月底,台股融資餘額約在三○一三億元;至二月十九日大盤已經明確展開反彈行情時,融資餘額反倒降低至二九六六億元,顯然散戶未在低檔掌握最佳佈局時機。
散戶為何總是慢半拍?美國知名的行為經濟學家喬治.魯文斯坦研究發現,「鴕鳥效應」或許就是其中解答。
所謂鴕鳥效應,意指投資人在行情好的時候,會經常檢視自己的報酬率和投資組合;但當行情走跌時,多數人就對報酬率和手中股價、大盤走勢不聞不問。情況就像營業廳裡的人潮變化一樣。
不看、不想,就能迴避買錯股票、看錯行情的挫折感,然而,這種心態也會令你喪失了調整投資組合的最佳時機,並進一步錯過了行情由空翻多的最佳佈局機會。反過來說,若要在股災後段掌握反敗為勝的關鍵,第一要件就是克服鴕鳥心態的人性心理,就像蘇紀五先生一樣。
曾在上市公司與國際知名科技企業擔任行銷主管的蘇紀五,退休五年,如今是專業的股票投資人。談起股票投資,他說:「股票玩了三十幾年,沒有受過重傷,直到去年,差點晚節不保。」
「去年八月,我挑了一檔本益比偏低的電子股所羅門。」因為本益比低,所以即使股價一路下跌,他也不以為意,後來才發現,原來所羅門的低本益比是來自於業外收益,而非本業。恍然大悟時,所羅門股價已經腰斬,這是蘇紀五數十年來第一次嘗到重傷的感覺。
但相較於一般散戶在重傷之後選擇退出市場,蘇紀五的作法恰恰相反,「要認輸,但也要想辦法贏回來啊!」細細思考後,他在筆記本上寫下三個觀察重點:政府發佈利多政策、成交量急縮、融資斷頭令萬箭齊發。「我告訴自己,當這三個現象都出現時,就是進場時機。」
此外,蘇紀五因看好兩岸政策開放行情,寫下了幾檔開放概念股的候選名單:味全、台肥、中華電、國泰金、鳳凰。
雖然不再進出,但蘇紀五卻仍隨時關心台股籌碼面與消息面的變化。去年十二月中旬,大盤一度連續急跌,融資斷頭殺出後,成交量快速萎縮至千億元以下,市場氣氛冷到冰點,而也就在當月下旬期間,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表示,擬開放大陸客來台貸款購置房地產。
■教訓一:克己╱克服人性,從確定投資理由開始
「進場的訊號出現了,我開始買進預設的股票。」各檔股票表現都能符合預期,而鳳凰的股價表現則是超出預期,「大概五十元買的,漲到八十幾元,獲利出場。」
「其實,投資的真理就是這麼簡單。」李挺生十分認同蘇紀五的作法,他強調,買股票,最重要的是找到投資的理由,這個理由包括了大方向的判斷,選股的邏輯,還有個股投資價值的分析。「如果寫不出具體的理由,只是沒有依據地認為會漲,那麼,就是在猜測,就會隨便買,開始走入投資失敗的道路。」
就像前面說的,錯誤的根源就在於過度自信心態之下的隨便買,一方面讓自己陷入持股過多的風險,同時也沒有足可憑藉的後續操作依據,進出動作只能憑感覺。這時,人性心理的弱點就會趁虛而入,讓你出盈保虧,滿手套牢股票,甚至引導你一路向下攤平,陷入慘賠深淵,到最後,讓你失去面對大盤的勇氣,也錯失了反敗為勝的契機。
這是一條由人性心理法則鋪成的投資流程,也是一條輸家之路。
那麼,贏家之路是什麼?「克服人性。而克服人性的首要條件,就是讓自己的投資理由具體化。」李挺生建議,投資之前一定要找到買股票的理由,分析它的風險點,然後別的不管,消息不必多聽,只要緊緊追蹤這些理由和風險點是否出現,以此作為買進和賣出的依據。
■教訓二:堅持╱始終如一,執行自己的邏輯
李挺生強調,他看過各種股市獲利術,共通點就是「堅持自己的理由」,看線型買進,就不管消息面和基本面,只看線型決定是否賣出,看指數買的就要看指數賣、看業績買的就要看業績賣。
相對的,賠錢的投資人往往也有一個共通點:「他們總會忘記買進的理由,於是,理由已經不存在了,也還續抱不賣;要不然,理由明明還在,卻又聽到一些消息就急著賣。」他比喻:「你聽了呂宗耀的選股邏輯而進場,但又聽到葛林史班唱衰全球經濟而急著賣出。兩個人的說法都有理,但你的操作卻是大錯特錯,呂宗耀研究個股基本面,葛林史班是看全球總體經濟,出發點不同啊!」
獲選美國《商業週刊》最佳商業書籍的《魔球投資學》作者麥可.莫布新對投資人的建議,則比李挺生更加具象化,「每天都拿一張白紙,寫下你對手中持股的價位預期和停損點,以此作進出參考。」
郭敏華的建議則是融合前面二者。她認為,投資人必須先思考自己的投資風格,以此確定自己適合的選股邏輯和操作原則;再拿出白紙,寫下你的投資理由、最擔心的風險、股價停損點等等。每當你想賣掉賺錢股票時,就看看買進的理由是否變化;要續抱或攤平套牢股票時,也拿出紙來,看看還有沒有續抱的理由。
「只要是人,就有人性,當你克服人性心理的弱點之後,才能走向贏家之路。」郭敏華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