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About

除了交易系統我曾經一無所有

2007年11月18日 星期日

除了交易系統我曾經一無所有
───訪北京國瑞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斌
 
    初次見到李斌是在一次業內的研討會上,和其他潛心於研究交易技術的朋友一樣,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謙虛、略帶靦腆,只有在談起系統化交易時才會滔滔不絕。但 正是這樣一個不善言談的人,卻憑藉自己多年的經驗、獨有的智慧和頑強的毅力在期市的較量中長期取勝,3月份以來,他所管理的資金賬戶收益已經悄然增長了 40%。

除了交易系統我曾經一無所有
 
記者:聽說你很早就進入了期貨行業。
李斌:對,1993年。那時,我大學剛畢業,丹儂國際期貨公司辦了一個培訓班,培訓期貨操盤手,我就報了名,記得一起參加培訓的大概有500多人。

記者:你算得上國內第一批期貨從業者,你當時的交易業績怎麼樣?
李斌:1993年11月我進入燕興鴻福期貨公司,到處開發客戶,到年底時終於有了第一個客戶,開戶資金1萬美金。那時 做的是國際盤外匯交易,24小時都有行情,夜裡也得關注行情變化,經常是凌晨3點才入睡,早晨七八點鐘就爬起來,特別緊張,但成績卻一直不理想。1994 年2月14日大年初一,由於克林頓和細川護熙的美日貿易談判破裂導致美元兌日元當天暴跌600多點(1點約等於10美元),我當時賣出了日元,我的客戶爆 了倉,全賠光了,這對我打擊很大。後來我又找了一個客戶做外匯,但仍以失敗告終。1994年8月,外匯市場被國家取締,我正式進入了國內期貨市場。 1997年以前,我的交易情況一直不理想,但從1997年到2002年年初,我每年的平均回報率為80%。

記者:據說成功的交易者都曾遭遇過非常艱難的困境,那有沒有什麼事對你的交易觀念產生較大的影響?
李斌:我最慘痛的經歷是,曾經給客戶寫過一張8萬元的欠條。這是1995年年底的事情了,這件事對我造成了致命的打 擊。其實,正確的做法是,賠了錢,應及時告知客戶,好讓客戶有思想準備。但由於我好面子的毛病,一直沒跟客戶講,最後一直到期貨公司關門,才不得不硬著頭 皮告訴客戶。客戶當然不干了,執意要我賠錢,我只好給他打了欠條並答應他1996年年底前還清,他當時還記下了我的身份證號和家庭住址。壓力真是太大了。

記者:事情應一分為二看,逆境往往更能鍛鍊一個人,催人成熟。
李斌:對。當時父母年齡已經很大了,我不願這件事牽扯到他們,也不敢讓我的女朋友知道,只好自己一個人扛著。這塊大石 頭一直壓了我兩年,回想起來,那段日子真是不堪回首。因為沒了收入,吃飯都成了問題,更別說還錢了。即便當時能找到一份每月3000元的工作,我不吃不 喝,兩年也還不清這筆債啊!我想,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趴起。如果我能在期貨市場上穩定獲利,還錢一定不是問題。那段時間,我在家閉門思過,苦讀投資書 籍,這期間讀到一本《投機智慧》的書,書中介紹了美國十大炒家賺錢的故事。這本書大約有10萬多字吧,我非常喜歡這本書,讀了幾個月。在我找不到出路的時 候,是它給了我一把通向成功的鑰匙。至今我仍在不斷地向朋友推薦這本書。可以說,這是令我真正開竅的一本書,書中的幾個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故事之一講,有一個人曾先後三次賠光,第四次從900美元翻到8000萬美元,我反覆看了六遍,震動很大。我把自己以前的交易圖都找了出來,反覆研究,琢磨規律,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覺得總有一天自己也會東山再起。
故事之二是關於海龜交易者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明期貨交易的致勝之道並不複雜,只要掌握了基本技巧,普通的投資者也可以取得成功。
通過反覆研讀我還發現,書中的十大炒家雖然投資風格和方法各不相同,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卻都具有共同的生活經歷──這十個人中有七位都是軍人出身或者經歷 過戎馬生涯,他們都有著嚴格的資金管理和風險控制方案。從他們身上我認識到紀律是成功的保證,正因為能夠嚴格遵守紀律,按照規律去操盤,他們才能通過不同 的交易方法,在不同的市場上取得驕人的業績。在大師的啟迪和自我反省中,我自己的交易思路逐漸清晰,那就是:交易方法一定要具備客觀性,任何人的主觀能動 性的發揮都應該建立在客觀的基礎上。從1996年下半年起,我開始探索並逐漸研究出一套程式化的交易系統,在實驗過程中初步嘗到了甜頭。我的那位客戶也延 長了我的還債期限,使我有機會在1997年能夠在期貨市場真正地運用我的交易系統。當時,除了這套交易體系,我真的已經一無所有了。
 
沒有壓倉物船就經不起風浪
 
記者:這段經歷和這套交易系統在你的交易生涯中,算得上是一個非常大的轉變嗎?
李斌:是。我很喜歡讀哲學類的書籍。叔本華說,人的煩惱猶如船的壓倉物,以保證正確航向,有了這個壓倉物,即使風浪再大,船也只是搖晃一下,不會翻;如果沒有這個壓倉物,即使一個小小的風浪也會把船打翻。這幾年的失敗經歷正好成為我的壓倉物,苦難也是一筆財富。
1997年我進入北京首創期貨經紀公司後,就開始持續穩定地為客戶盈利,交易系統也逐漸步入成熟期,管理的客戶資金一度達到千萬,取得了80%的年平均回報率,連續4年獲得了首創期貨公司優秀經紀人稱號。
當時第一個客戶給了我48萬元運作資金,兩個月後這個客戶又給我介紹了兩個客戶,之後我越做越順。1997年9月到1998年1月,連續賣出滬銅,掙了 50萬;1997年9月到1998年3月,在綠豆期貨上掙了100萬左右,利潤達到20%,這時我的債務已經全部還清了。1998年7月到1999年1 月,在大豆期貨上我又掙了40萬左右。
2002年4月份開始,在原有交易系統的基礎上,我又針對國際期貨、外匯市場進一步建立了更為完整的系統結構,然後在2003年4月至11月期間通過境外 渠道進行了半年多的實際操作,取得了70%的資金回報。去年6月我和朋友共同出資1000萬元,創辦了目前的北京國瑞煊投資管理公司,我任總經理。因為公 司一直以一套低風險、高效率、規範化的交易模式進行交易,所以目前的業績還是非常優異的。
 
對於暴利我敬而遠之
 
記者:目前國內期市有許多不同類型的交易系統,你們的交易系統與其他系統相比有什麼特點?
李斌:我沒有深入地研究過目前市場上的其他交易系統,所以不能輕易下結論。但我認為,我們的交易系統的最大特點就是能 夠確保利潤穩定增長。我覺得對風險投資領域來說,收益穩定增長才是最主要的。沒有人不喜歡利潤,但在投資市場上利潤和風險是成正比的,短期內獲得暴利的另 一層含義就是,一旦你做錯了,你也會在短期內出現致命性的虧損。所以,雖然我也喜歡賺錢,但我對那種短期內讓你暴富的盈利方法可以說是敬而遠之的。

記者:請詳細介紹一下這套交易系統的設計理念。
李斌:這套交易系統的核心理念是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對期貨市場的非系統化風險加以控制,其中主要依靠專業化的管理團隊和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從主觀上監控風險。
我們的交易系統源自華爾街的交易系統,經過多年的人機磨合產生了一套國內獨有的雙均線跟勢操作交易法和跟勢反向操作法。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盤整行情中絕 大多數交易系統鈍化的情況,從客觀上保證了整個交易過程從計劃到執行的嚴密性、連續性和紀律性,排除了隨意性的人為因素對交易的干擾,從根本上決定了資金 的風險控制、獲取穩定投資回報的能力。同時還利用期貨市場的獨有的保證金槓桿作用,力爭把資金管理的效率化和靈活性發揮到最優。

記者:你認為完善的交易系統應該有哪些特徵。
李斌:完善的交易系統至少應有三個特徵:一是穩定性,表現為收益的穩定性。收益曲線有可能有大起但絕不會有大落,一切 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的交易都不會存在,哪怕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二是枯燥性。其實真正的賺錢過程絲毫沒有樂趣可言,一定是很枯燥的。因為交易系統經過驗證可 行以後,每天就是機械枯燥地去執行,具體交易不需要摻雜任何個人感情,個人成就感也就不會存在,因此很枯燥,沒有所謂的快樂期貨。三是簡單性。交易計劃的 制定和執行全部程序化,人需要做的只是把它們付諸實施,並加以監控,簡單而有效。
 
永遠站在高概率的一方
 
記者:能否透露你目前的交易體系是如何構建的?
李斌:我覺得完善的交易體 系應該包括風險控制體系、執行體系和監控體系三個方面,但這些工作僅靠個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須要依靠團隊合作才能成功。因為人都有缺陷,因此就有可能造 成不可彌補的損失。例如,頭天晚上跟老婆吵一架,第二天就有可能作出災難性的交易。投資市場上的巨大事件和損失都是這樣造成的,濱中泰男的住友事件、尼克 里森的巴林銀行事件,還有亨特兄弟的白銀事件。他們都輝煌過,呼風喚雨過,但都過分地相信了個人的能力。每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個體,都難以摒棄人性的弱 點,你也許曾經成功過1000次、10000次,但最後一次的失敗足以抹殺你所有的成功。所以,在我的觀念裡,操盤手一定要摒棄個人英雄主義概念,一切都 要交由團隊來完成。團隊成員間要進行細緻的分工,互相制約,計劃的制定者和計劃的執行者必須要分離,以保證交易計劃能夠始終貫徹執行。

記者:在風險控制體系、執行體系和監控體系三個方面,國瑞煊投資公司是如何進行的。
李斌:在監控體系方面,我們根據實際交易的需要組建了一個團隊,團隊由三類人組成:管理員、交易員和風險監控員。
管理員負責統一組織協調並審議交易計劃,不斷完善交易系統、填補漏洞,定期總結資金運作狀況。管理員無權干涉交易員的日常交易,我現在兼任管理員職位,但 我無權進行交易。交易員負責嚴格按照投資方案進行交易,止盈止損,不能出現任何錯誤。交易員還要提供每天的交易日誌,定期向投資人報告收益情況。如果市場 行情發生突發變化或接近賬戶總體風險限額時,交易員必須及時將交易及持倉狀況向管理員匯報。監控人員負責賬戶資金狀況。當虧損達到規定條件時,風險監控員 有權決定停止開新倉,平倉,並停止交易或者完全清倉。

在交易體系的建立上我們堅持四個原則。
 
一是簡單原則。價格瞬息萬變,紛繁複雜,如果用一套複雜的系統去描述複雜的市場只能適得其反,而且也不利於投資者及時作出快速有效的反應。用一套簡單、精確而且高效的行為模式去描述市場,才能不被表面的大量隨機因素所矇蔽。
二是不作無謂的過度優化。多數人總是試圖找出完美的交易系統和方法,其實這是一種近乎於單純的想法。市場的價格變化包含著大量的隨機因素,甚至包括人的心理因素,它是非線性的,錯綜複雜,而交易系統是線性的,只能捕捉市場中規律性的一面,但這就足夠了,過度的優化對提高收益沒有作用。
三是捕捉規律性。市場的運行實際上非常簡單,只有三個方向:上漲、下跌、橫盤。對於上漲和下跌,很容易進行描述,但市場大多數時間處在橫盤狀態,只要能濾掉橫盤,在橫盤的時候不做單,或者想辦法做到橫盤的時候不虧錢或者少虧錢,那麼一旦出現趨勢,獲利就成為必然了。
四是讓自己永遠站在概率高的一方。賭博也好,做期貨也好,實際上做的都是一種概率,想方設法讓自己長期站在概率高的一方,就對了。

風險控制是交易過程中的重中之重,我們在實際交易中所遵循的原則有:

1.量化風險。每一筆交易做多少手,最多虧損多 少,應該是提前制定和算出來的。假設10萬資金,每筆交易只允許虧損全部資金的2%,如果3000買大豆,2900止損,那一次就只能允許買兩手,碰到止 損正好賠2%;如果2950止損,則可以買4手,碰到止損也正好賠2000元,2%;如果2980止損,甚至可以買10手,當然我們不會去做10手的,畢 竟還有別的約束條件,我們的目的就是降低風險、量化風險。2%是我們在每次交易中所能接受的最壞結果,一旦到了2%的損失,沒有任何理由能夠阻止我們離 場。
2.分散風險。雞蛋當然不能放同一個籃子裡,尤其是做期貨。不僅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而且還要 放在各式各樣的籃子裡。我們不但要把風險分散在多空之中(多單空單都要有),還要分散到不相關的品種中,甚至如果條件許可,還要分散到不同的交易模式中。 舉個簡單例子,有兩個交易員,成績都非常穩定,A非常穩定地獲利,B非常穩定地虧損。那好,我們就把資金平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跟定A,A怎麼做我們就怎麼 做,另一部分跟定B,B怎麼做我們就跟他反著做。結果不言而喻。
A和B就相當於兩套不相干的交易模式,再穩定的交易模式也都會有出錯的時候,如果兩套交易模式同時出錯,也不過是損失了全部資金的2%(各自部分的2%,也就是全部的2%)。只要不是同時出錯,自然就不會虧損,相當於進一步分散了風險。 
3.不要去追求過高的回報。沒有風險的利潤是不存在的,過分的利潤一定伴隨著過分的風險,一年50%左右的利潤對於任何行業來講都是極為可觀的,不要去貪求過高的利潤,它只會為你帶來壓力和痛苦。
 
任何能造成重大損失的因素都是我們的敵人
 
記者:我幾乎天天訪問你的網站,我注意到,在市場盤整的時候,你們賬戶的收益也會是盤整狀態,但期市中只要有大的行情出現,不管是上升還是下降,你們賬戶的收益就會出現增長。我想知道,你們是怎麼做到既能在多個市場中抓住機遇同時又能避免遭受重大損失?
李斌:這跟我們獨特的動態風險控制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我們的交易策略是充分分散交易品種風險,將保證金分散到所有可以 交易的品種中去,即國內期貨交易所上市的所有期貨品種中。保證金化整為零,收益則體現出集零為整的特點,即每一個品種每年都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程度的利潤。 收益是由各個品種產生的,就像搭積木一樣,利潤是一點一點累計起來的,非常穩定和牢靠。隨著交易系統的不斷完善,我們已經把能考慮到的、一切有可能造成重 大損失的因素都排除了,哪怕這種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所以,目前我們的收益就表現得非常穩定,即使某一品種產生非理性的走勢,也不影響資金的整體收益。

記者:對於國瑞煊和系統化交易,遠期上你有什麼打算。
李斌:與國外相比,中國的期貨市場還太小,也不是很成熟,品種仍比較單一,從我們賬戶目前的規模來看,尚沒有遇到較明 顯的限制。但是如果按照目前的模式發展下去,國內期貨市場相對於我們的賬戶來說就會出現由於品種太小而形成的風險分散程度不足。所以將來如果政策允許,我 想搞個投資基金,把交易的範圍擴大到國際期貨、外匯等全球性的金融投資領域中去,以更加充分地分散風險,增強收益的穩定性。
執筆 劉宏碁

2 則留言

  1. 原來中國也是這麼早就開始摟XD
    [版主回覆08/27/2008 08:12:47]您好阿 這篇收集已久  算是蠻經典的  可惜不大會寫code 不然搞個全自動程式交易應該可以克服人性猶豫的弱點吧 !

    回覆刪除
  2. 其實沒那麼easy,還需要克服很多東西。
    [版主回覆08/27/2008 11:05:36]當然當然  提高勝率有賺最重要 
    乎 又賺了一百多點 Ya!   今天真是好日子

    回覆刪除

 

Blogger news

2013.11.16 網站轉移測試中

留言版

最新回應

悄悄話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

Archives

農民歷